蛛网时代:大数据看港珠澳大桥通车,十年心血不负基建狂人之名
  • 浏览:169 评论:0 人
  • 1楼

    10月23日,历时近十年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,古人说天鉴变通途指的便是如此盛况吧。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一般横卧在伶仃洋中,全长55公里的大桥沟通了大陆、香港和澳门,将3个小时的车程压缩到半个小时,这样的壮举可谓是名垂青史的大事。



    飞跃伶仃洋
    文天祥诗中曾说,“零丁洋里叹零丁”而现如今伶仃洋不再寂寞,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,每天有4000艘各类船舶航行;这里同样拥有一片繁忙的天空,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在大桥目视可及的香港国际机场起降,而大桥的通车终于海陆空全部都能穿行。
    国人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,攻克了无数难关,用事实给了嘲讽者一个漂亮的还击,中国人用自己的技术飞跃了伶仃洋。



   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,其主体工程由6.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,长达22.9公里的桥梁 ,逾20万平方米的东、西人工岛组成,即“桥—岛—隧”一体。设计寿命120年,抗16级台风、八级地震及三十万吨巨轮撞击,被国外媒体称为“新世界七大奇迹”。
    实验再实验
    为了能实现跨海大桥的顺利建设,中国不负基建狂人之名,从2009年到2018年将近十年的时间,让大桥腾飞在伶仃洋上,超过200多家公司企业、2万多名施工人员参与工程建设,科研队伍人员超过一千多人。


    而为了能打造最坚固的大桥,科研队伍们可谓用最苛刻的态度去要求每一处细节。为了让大桥的桥墩可以打牢地基,桥墩需要穿过十多米深的海水,再穿过二十多米深的淤泥,才能进入承载力较好的土层。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形和海底状况,科研团队需要现场调研、资料收集、室内外试验、理论计算、数值模拟……


    这些都离不开大数据的参与,数值模拟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,而科学理论则是从一遍遍的数据采集到整理分析而得来的。蛛网时代认为,大数据能更好的帮助科研机构进行实验。
    大数据时代
    大数据的出现让科研机构可以更好的进行实验,实验数据帮助科研机构进行推演模拟。大数据不仅在科研上支持,在生活中也能很好的帮助行业进行运作。以此次大桥通车为例,正常运营之后,大桥的交通情况和周边的治安维护都需要进行监管,数据可视化大屏可以帮助运营部门进行调控和监控,有序的维持交通。在即将可能出现堵车等情况的时候可以及时预警,及早进行调控。


    蛛网时代作为一家专门从事数据可视化工具开发的企业,对于数据可视化的可能性深有了解,数据可视化可以和物联网结合,更好的应用到城市管理中来。在创建智慧城市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实力。


    蛛网时代推出的云蛛系统,零代码拖拽式组合数据可视化大屏,不会代码也能轻松搞定大屏。云蛛系统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式开发工具,帮助客户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数据可视化工具。
    蛛网时代认为,在未来的发展中,企业从商业决策、研发市场、开发潜在客户、升级产品都有着很大的优势。